2015年4月22日 星期三

2015.4.20(一)大農大富平地森林園區"尋覓"公民科學家夜間兩棲類調查培訓課程圓滿結束

        這天晚上共有20人參與公民科學家夜間兩棲類調查培訓課程。

        感恩公民科學家們的熱情參與~和科學家共同學習調查的技巧和方法。



蛙!!老天很給面子,夜間兩棲類調查培訓課程快結束才下起毛毛細雨,回程雨還一度變大~
感恩公民科學家的熱情參與,今晚蛙況不錯,收穫滿滿~


        本次調查研究共分為三條穿越線進行調查:1.日地月池、2.馬佛溪及3.193縣道17.5公里處(環頸雉的家永續發展協會);2015.4.13夜間兩棲類調查則以4.南區大富3為主要調查路線。






        傍晚六點集合,入夜前先由青蛙公主楊懿如老師親自說明及帶領公民科學家學習兩棲類的調查方法。



                                            圖:張憲堂理事長拍攝。



        日地月池的月池或許是缺乏遮蔽物的緣故,較少聽見蛙鳴;但還是有見到澤蛙的蹤跡(公蛙喉嚨處有黑色斑塊,母蛙則全為白色)。而水裡有看到黑眶蟾蜍的成群蝌蚪,相較冬季調查,見到的蝌蚪都是盤古蟾蜍,臺灣僅有的兩種蟾蜍,明顯繁殖季是不相同的,於是增加不少調查的樂趣,每季調查更顯重要。



   圖:澤蛙。


圖:澤蛙(公)。

圖:澤蛙(母)。

圖:黑眶蟾蜍成群的蝌蚪。 


         接近花海旁水池邊,種植有綠籬,或許是遮蔽處多的緣故,蛙況明顯多許多(貢德氏赤蛙、小雨蛙及大量黑眶蟾蜍的繁殖叫聲,其中黑眶蟾蜍目視就接近20隻之多。)。可以接受較乾旱環境的黑眶蟾蜍,在人造乾溝也可發現不少。



圖:黑眶蟾蜍


         馬佛溪穿越線,上回調查鄰近農田有水池(裏頭有莫氏樹蛙),但這回水池已乾枯,馬地上鋪了水泥(冬季調查時才剛灌水泥),路上發現一乾枯小黑眶蟾蜍的屍體(路殺),沿線附近造林地大量有砍伐的痕跡、而地上有施用除草劑乾枯草皮,冬季調查到的日本樹蛙,這回都無發現蹤跡。馬佛溪除了聽見夜鷹的鳴唱聲,還發現一隻大陸窗螢,只可惜芒草草叢太高,就沒深入溪裡做調查了。 不過,雖然沒見到青蛙的蹤跡,但在乾枯的溪底倒是聽見不少夜鷹的鳴叫(唱)聲,夜鷹或許正蹲在溪邊的石頭邊隱藏著。

圖:這次課程新加入的公民科學家認真模樣,歡迎您們的加入(張憲堂攝)。


                            圖:青蛙公主楊懿如老師正在教導公民科學家青蛙的調查方法。

          最後一站,調查193縣道74.5公里處環頸雉的家永續發展協會,193縣道也是東華大學兩棲類保育研究室長期進行兩棲類監測的路線,研究團隊認識張憲堂理事長之後,發現青蛙的新樂園,尤其是貢德氏赤蛙、腹斑蛙、拉都希氏赤蛙總不叫人失望,這回小雨蛙不曉得是否讓我們給嚇傻了~呆呆站在水生植物的上頭。蛙小志氣大,小小一隻,聲音硬是驚為天人。






上兩圖:總不讓失望的腹斑蛙。

上兩圖:貢德氏赤蛙(狗蛙)。

圖:小雨蛙


圖:林沛晨攝

圖:小小公民科學家(攝於環頸雉的家永續發展協會)。


           感恩老天課程結束後才下起雨來,也感恩公民科學家犧牲寶貴夜晚共同參與~
          未來,也請大家繼續參與鳥類及兩棲類的調查培訓課程喔!!~
              咱們~5/11見~


心得分享及回饋:
郭依珊(東華大學大四生)
這次的調查總共發現了六種青蛙,有澤蛙、日本樹蛙、黑眶蟾蜍、貢德氏赤蛙、小雨蛙及腹斑蛙,不知道是不是天氣的關係,這次的青蛙鳴叫聲比上禮拜的少,但是目視到的青蛙卻比上禮拜的多,只要仔細的用手電筒照照周圍都可以看到青蛙的蹤影。
我們這次調查的地點包括了日地月池、馬佛溪及環頸雉的家(193縣道74.5公里),其中馬佛溪所調查到的青蛙最少,日月地池及環頸雉的家最多,最令我印象深刻的還是環頸雉的家,小小的水池中藏著許多青蛙,有貢德氏赤蛙、腹斑蛙、小雨蛙、及莫氏樹蛙,牠們時而探出頭來、時而潛入水池中,讓整個水池變得好熱鬧。
經過了一整天愉快的調查後,我們以公民科學家們的大合照來做整個課程的結尾,讓這次調查的夜晚畫下美好的句點。

陳素真老師分享(國家森林志工)
調查之前,等著天黑,楊懿如老師講解青蛙生態,成蛙無論如何都會回到牠幼年生長的地方,即使原來環境已經改變或被破壞~~
我恍然大悟:日語的青蛙(カエル)和"返.歸"發音近似,真的是因為蛙類執著返鄉的特性!
心裡對蛙類的情意又添幾分。
今晚紀錄了:黑眶蟾蜍,布氏樹蛙,貢德氏赤蛙,小雨蛙,澤蛙,腹斑蛙,日本樹蛙等七種蛙類,
開心終於逐漸熟悉能分辨出他們的鳴叫聲!
最後一站是壓軸大戲的環頸雉的家,主角們一一亮相出場,滿足了我們整夜只聞其聲看不到本尊的遺憾!
期待七月的親上戰場!

林展興老師(國家森林志工):夜間兩棲類調查培訓課程的心得和調查記錄
第一次發現雄的黑眶蟾蜍可以長得那麼帥!數量如此之多,到處看到帥哥蟾蜍在眼前,簡直可以用「傾巢而出」來形容。不僅黑眶,今夜的蛙種也多,包括日本樹蛙、澤蛙、貢德氏赤娃、小雨蛙、布氏樹蛙,聽到聲音也有幸見到尊容,在環頸雉的家看到貢德氏赤蛙像粉圓的卵,一直覺得很興奮。

大農大富平地森林園區

【尋覓公民科學家】系列課程Part
一、   計畫名稱:公民科學與社會-生態系統韌性:探討公民科學促進社區參與森林椎動物監測
二、計畫執行單位: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
       三、計畫主持人:楊懿如博士
四、協辦單位:環頸雉的家永續發展協會
五、參與對象:大農大富平地森林園區國家森林志工、大農大富周邊社區有興 
    趣參與人員及對此計畫有興趣的民眾
六、授課地點:大農大富平地森林園區-大富地區
七、課程內容:    
 
集合地點
授課講師
2015511
630~930   
大農大富平地森林園區-大富地區鳥類調查課程
遊客中心
楊淳凱老師
八、注意事項:請攜帶望遠鏡、鳥類圖鑑與雨具。
九、報名方式:欲報名參與調查夥伴,請於課程前三天通知公民科學家
    treefrog20150101@gmail.com(姓名、身分證字號及出生年月日、手機號碼)於大農大富平地造林區 "尋覓"公民科學家社團留言(姓名即可),屆時需要辦理相關事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